学习任务群:高中语文教学现实样态及策略——附镇江省培有感
[ 录入者:吕高见 | 时间:2021-12-27 |来源: | 浏览:次 ]
为期6天的2021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圆满结束。六天里,认识了一座与我来说崭新的城市——镇江。这里地处长江南岸,大运河穿城而过,市内河道众多,山头林立,地理位置独特,是一个襟山带水的城市。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山水风物最能涵养人的品格和精神,山水既是自然资源,也是濡养当地人的精神源泉,所以才有幸在培训中领略到了嵇云霞老师、徐斌老师还有陈兴才老师对于语文任务群教学教研的深厚学养和独到见解,有如春风般,拨开了以往我对于任务群教学的层层迷雾,也谨以此文作为此次镇江行的全面盘点和总结。
一、任务群教学产生原因
任务群教学的产生是长久以来教学探索的继承与发展,语文教学先后经历了学生主体——研究性学习——单元教学——主题教学——群文阅读——任务群教学的发展阶段,前后变化的实质体现在:由文本出发到从任务出发,从教师出发到从学生出发,从知识出发再到从素养出发。如严华银所讲,中国从不缺聪明的孩子,但目前教育的现状却是孩子们创造力和思辨力的缺失严重,而这一切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的确难辞其咎。传统的语文教学文本分析是碎尸万段,老师经常做的是越位且低级的事情,仅是知识性的理解而已,教学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所以长此以往多少年来,中国从来都不缺会做题的人,但缺少能出题的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任务群教学,这绝对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符合教育规律的,也的确势在必行。
二、何为任务群教学
这是借鉴国外项目化学习学语言、用语言、教语言。真实性和情境性是任务群教学的特点, “真实情境”(模拟)生活中可能遇到,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和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
但我们也要注意,真实指向情境,注意它不是情境导入,而是需要整节课贯穿始终;实践指向任务,而这个任务一定是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台词等语言文字运用。设计活动三件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三、任务群教学现状及存在原因
于我个人而言,因为连续几年在高三教学,每天面对的都是专题知识复习和做题训练,这几届高三学生都处于苏教版教材和统编教材的过渡阶段,复习备考基本还以苏教版教材为主,对于新教材并未见识过它的真实模样,所以关于“任务群教学”,在参加这次培训之前只能说真的只是一知半解,有如多位老师所言,新课标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将课程内容表述为18个学习任务群,解释与推行已约三年,从求解、观望、犹疑、到质疑、反思,真实的现状是推行起来的确不容易,而且还夹杂着许多批评的声音。
比如北京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就提出了如下问题:
1、 对学习任务群解说混乱
2、 单元研习任务设置可操作性差
3、 与学习任务相关联的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的提法让老师困惑,把大单元教学强调到不适宜的程度
4、 在教材还没有提供合理的“类文本”组合单元时,强推多文本阅读得不偿失
就现实的推行情况,陈兴才老师也深刻剖析了现状存在的10点原因
总的原因大概是与过去的语文主张、形态相比变化实在太大,难以适应。粗略梳理大约有这样一些因素:
1、“名实”是个突出问题。新概念新指称的能指与实指,18个学习任务群的分类逻辑,教材单元的组元逻辑和体系构架不尽合理和圆满,甚至龃龉、纠结。
2、变化巨大。虽然过去,一直在说学生为主体,但显然是说了空话,包括很多名师的广为好评的经典课例,传授性、讲授性、以文本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还是主要形态;而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特征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与前相比几乎是重构了语文教学和学习形态。
3、“人事”因素。过去一二十年的一大批名师由于各有自己的“看家领域”,几乎少见去关注与倡导此新事物的,而占绝大多数的普通教师心中有过去多少年多少次“改革无效”的阴影,则有本能的怀疑与排斥。
4、组元复杂化。新教材突破了原来的人文主题单线引领、目标与内容随选文而设的框架,而是由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双线索交缠,呈现单元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复杂化与不确定性,或者即使教材作了确定,但说服力不够。
5、无现成经验。从一开始,最上层专家有效果图,没有施工图纸,专家与少数一线教师合作边摸索、边研究、边建树的过程显得较为艰难。
6、缺少实用型培训。约百分之九十九的一线教师并未得到有效的工作坊式或备课式培训,或实质未明,理解粗糙,或知难而畏,萌生退意,或胶柱鼓瑟,照猫画虎,画虎不成又反类犬,而更多的是不明状态下的犹疑及本能的排斥。
7、热闹过度造成心理不适。因研讨热度持续高涨,话语泛滥,自上而下地主张和演示,而给人一刀切与强推的错觉,凭添语文人的心理不适。
8、一线的死水一潭。与研究话语热闹形成强烈反差的现实却是,因前几者原因而表现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基层语文单位(如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备课组)并未有真正的实践,低效地教,应试地教,说死水一潭并不为过。
9、反思的姿态。反思、质疑本是好事,但众多“犹疑、困难”并非是实践中的问题,而是站在岸边感受到的捕鱼之难。所谓“广大教师”反馈的困惑、抗拒,属于选择性取样——来自未实践者或起码是未深入实践者的样本。
10、混淆实践质量与原生问题。实践者和质疑者都出现理解性偏差,将实践中出现的不当、不优或错误,如文本架空,错误理解“情境”,不当操纵与驾驶“大单元”等问题,归于学习任务群的原生问题,很多属于对着”全庸”批“金庸”。
四、一线教师的实施策略
作为一线老师必须意识到任务群教学并非和高考没有关系,只是现存高考暂时处于过渡阶段,未来任务群在高考试题中一定会有所体现,以一道试题为例,看看未来的高考卷可能的模样。
按课表考查诗歌:
1、 请同学赏析。。。(一级考查)
2、 结合几个意象对此诗做出评价,写200字左右的评价文章(二级考查)
3、 结合。。。。写一首诗(三级考察)
《寻隐者不遇》
传统考法:不正确的一项。。。,体现何情感?
新课标考法:
1、 如果说诗中有两个意象说出了隐者的形象,你认为是哪两个意象,它们说出来隐者的什么形象?(一级)
2、 这首诗里有贾岛几次情绪的转折?(二级)
3、 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请简要归纳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隐者形象,请至少归纳三种。(四级)
4、 同样是自然中的栖居者,《瓦尔登湖》作者梭罗与贾岛诗中的隐者不同在哪里?(五级)
其中2、3两题是高考题难度,4题是强基计划难度
所以无论是从高考出发,还是提升学生素养出发,任务群与高考其实并不相悖,为了更好的实施任务群教学,我们老师到底需要在教学中扮演什么角色?总结下来,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完成任务,老师只需要搭建桥梁,教师是目标的确定者,是任务的设计者,是过程的推动者,教师的话不记多少,但需要有更高的站位,有比学生更深刻的思想,更精彩的语言,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而很多时候因为教师的学生活动学习设计与评价设计能力不足,导致推行起来的确有一些困难,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从根本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春天,正如张克中老师说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需要成为一个杂家、观察者和社会批判者,首先我们得成为有思想有创意的人,才能培养出深刻涵养的人。所以我们需要一直走在学习与思考的路上。比如向优秀的任务群教学案例学习,总结常见的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表演、设计、评选、模拟联合国、绘图、访谈、拍视频、写信、写发言稿、演戏、采访提纲、文本综述、短评、调查报告、招聘书、运动会等多样的情境任务;向名家作品学习《名师教语文——深度解读与学习设计》,《整本书思辨读写任务计划(高中卷)》、《新教育丛书(高中语文卷)》;向期刊杂志学习:《语文建设》、《中语参》专栏、《语文教学通讯》都有开设任务群专栏真实的教学案例及专家解读。
总结下来,几天的学习真的使我受益匪浅,恰逢常州疫情突发,与以往培训相比,可能不能利用闲暇时间逛逛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小城,但也因此收货了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感谢各位专家们思想上的引领,感谢班主任康老师方方面面的悉心关照。习总书记说: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作为老师,深感责任重大,如今,又回归到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可能我还会是那个每天忙忙碌碌的那个人,但从此却有了心的方向,未来的路,也将走得更加坚定。积极向上,做好自己,足矣!